慧聰安防網 作者:王娟 雖然中國的LED企業是一個“錢景光明”的“朝陽產業”,但是來自國際的侵權訴訟風險和貿易打壓,如今已成許多LED企業必須解決的燃眉之急。知識產權,已經成為阻撓LED企業繼續前進的“短板”。
2008年,一名美國老太以LED專利侵權為由,向ITC(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)提出申請,要求對LG電子、摩托羅拉、諾基亞、三星、索尼、東芝等國際知名品牌在內的全球34家企業進行“337調查”,這其中,中國有6家企業列入被訴名單。據悉,此案一旦敗訴,按照“337條款”,如果原告勝訴,普遍排除令發出,被告國的整個LED照明產業的上中下游產品都不能進入美國。僅中國就將有近1億美元的LED產品將被禁止對美出口。
LED是(LightEmittingDiode)發光二級管的縮寫,它不依靠燈絲發熱來發光,能量轉化效率非常高,理論上可以達到白熾燈10%的能耗;相比熒光燈,LED也可以達到50%的節能效果。另外,在使用壽命上,LED采用的是固體封裝,結構牢固,壽命能夠達10萬小時,是熒光燈的10倍,白熾燈的100倍。最后,用LED替代熒光燈,避免了熒光燈管破裂溢出汞的二次污染,復合現階段節能環保的要求。
LED作為最尖端的廣電技術,還能運用于手機、液晶背光、按鍵、信號設備、大型顯示屏等多個領域。LED在安防行業中的應用主要是在智能交通系統(ITS)中,在城市交通、高速公路等領域,LED顯示屏作為可變情報板、限速標志等得到了普遍的采用。
LED:前景樂觀的“朝陽產業”
目前中國大陸LED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珠江三角洲、長江三角洲、江西及福建、北京及大連等四大區域,每一區域都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。據2007年信息產業部科技情報所和CCID的統計,中國大陸從事LED產業的單位超過400家,其中生產企業達160多家。LED芯片產量從2003年的115.6億只,增長到2006年的309.3億只。據海關統計數據分析顯示,2003~2006年,中國大陸LED出口逐年上升,出口量和出口額的年復合增長率分別達41.4%和95.5%,2006年達337.4億只、41.87億美元。LED產業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產業基礎,國內藍光芯片指標達到國外中檔產品水平,LED封裝技術與國外差距不大,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有相當大的份額。
在發展前景上看,LED更是屬于“朝陽產業”。手機、汽車等產業是LED發展的巨大推動力;中國大力度的開發使用新型能源和節能技術也為節能環保的LED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;城市亮化工程、室內外裝飾的需求將為中國大陸發展LED產業提供廣闊的市場;中國大陸的勞動力比較優勢,也讓承接國際半導體照明產業的轉移成為可能;除此之外,銀行界正將LED產業作為資金的避風港。去年9月,臺灣知名LED制造商光寶科技有限公司與花旗銀行等15家銀行簽訂了150億元新臺幣的聯貸契約,這一行動,無疑可以看出從LED中上游外延芯片、下游封裝應用到相關材料和輔助產業的投資正在迅速增長。因此,中國大陸LED產業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。 知識產權:中國LED企業的“短板”
雖然中國的LED企業是一個“錢景光明”的“朝陽產業”,但是來自國際的侵權訴訟風險和貿易打壓,如今已成許多LED企業必須解決的燃眉之急。知識產權,已經成為阻撓LED企業繼續前進的“短板”。
我國LED封裝及應用企業,總體上以民營企業為主,企業增長速度比較快,對外來產品、技術的模仿能力極強,但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,絕大多數企業手中沒有LED核心專利和技術,這也是當前中國LED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。
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介紹,全球絕大多數的LED專利主要由日本和美國、韓國等國企業申請和壟斷,而我國大陸申請比例僅約為5%。除了數量上不占優勢外,這些專利申請的時間也比較晚,基本上是2000年以后開始遞交的,而且其中實用新型和外觀方面的專利占了很大比例。從專利申請的技術領域或整個LED產業鏈來看,這些專利主要集中在比較低端的封裝、應用等下游產業,技術含量高的專利很少。而一些核心技術專利基本集中在外國公司,專利保護的范圍基本也都落入了別人的專利范圍之內。由于超過一半的核心專利在我國獲得授權,因此國內企業存在較大專利風險。
LED企業如何規避專利風險?
對企業而言,專利是一把雙刃劍,一方面它對公司產品研發、制造、銷售等經營活動設置了很多羈絆和限制,另一方面它對企業擁有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又是一種保護。關于中國LED企業如何規避風險,毛金生給開出了“藥方”:
密切與臺灣企業的交流與合作。臺灣企業在半導體照明方面具有較強技術實力,在國內有相當數量的專利申請,并有應對美日歐專利訴訟的經驗。加強與臺灣企業的技術合作,有利于應對可能存在的來自國外的專利風險。
申請更多的外圍專利、改進型專利,以得到某些方面可以談判的話語權。
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合作。
企業之間加強合作,抱團對外。
建立行業知識產權預警應急機制,及時、動態地分析競爭對手,并采取相應對策。
引進技術前應認真評估,包括所引進技術的法律狀態、是否已過專利保護期、專利權是否授予、專利權被宣告無效后的法律責任和損失承擔等。如果是從國外引進技術,還應考慮是否在中國申請,若未在中國申請且企業不準備開拓海外市場,該技術就可直接使用而不需支付專利費。 |